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高考特长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舞蹈特长生等招生简章和录取分数线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根据家长喜好报专业的比例占多少?
这样的问题确实太专业了,真的统计的话,要费很多人力物力。 报志愿该不该听父母的呢? 我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学到初三,别人问我最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毫不犹豫的说医生。我那时候总是成长的轨迹设想的 带着理想化的按部就班:考上好的高中、再考上名牌大学的医学院、读研、然后分到某个大医院工作。但是上了高中,我高一那年 月考成绩一般都是班里的20-35名的范围内上下波动(全班共40几人)。然后我觉得自己名牌大学的医学院是考不上的。到了高二,开设了生物课,我发现自己在考试前 有限的备考时间内不是很擅长记大量看上去 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大脑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达到饱和,甚至有抵触感。而在那个时候开始,省内大医院的门槛就是博士。我想,我不太想过象牙塔里一成不变的生活,一条路走到黑。虽然有的女生能胜任读博,但是,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并不适合。哪怕进一般的医院也要考研,因为我不擅长短时间大量的记忆,就算我的父母和我是一个行业的,可以辅导我,我也存在考不上研的风险。这样一来我进任何医院都是天方夜谭,连“关系”也靠不住了。如果真的幸运考到博了,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至少4年。读出来已经30岁了,对于一个女生来说年龄太大。我不希望我刚进单位,还没有站稳脚跟,就要面对结婚生子的问题。此外,医生的工作过于繁忙和辛苦、时常黑白颠倒、春节等法定节假日都要值班、以及医患关系复杂,都是我放弃这一行业的因素。我在高二的时候就和我父母提了我的想法,所幸的是,他们没有觉得很可惜,反而很支持我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高考之后,我把我的志愿锁定在了外语、商科(如会计、金融、国贸等)和设计类,这些范围是我在高中三年就逐渐规划好的。填志愿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反复和我说学医有多好、你家里有关系找工作比别人更方便等等,我理解他们的好意,但是我最后仍然没有填任何 与医学相关的专业,最后我录取到的是外语类的。自从我被大学录取之后,我父母就时常告诉我,你以后职业生涯中,父母帮不到你,你要完全靠自己努力。我身边很多人从事着和父母一样的职业。和我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不能贸然的评价我和他们哪一种情况更好。但是有一点确定的是,你在选择行业之前,要学会对自己的性格特质做一个全方位评估,要慎重考虑,而不是仅仅因为家里面有哪个行业的关系网 而选哪个。如果你父母从事的工作,你确实有把握 你有具备胜任这一行的特质,那么,你朝着这个方向不停努力,同时家庭背景对你来说 是能提供很大的助力的。我以前的同学里面,有男生的父亲是某酒店董事长,他本身具有很强的商业洞察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他从高中毕业就开始学习投资、股票等,致力于发展家族企业。也有女生,父母是英语老师,她从小就在全省、全国大型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奖,毕业后也立志当英语老师。我佩服着勤奋努力并且有父母当“神助攻”的他们,同时也不后悔自己当时做的决定。这两者并不矛盾。高考专家指导:怎样正确认识和规划高考志愿
一、志愿填报,理清思路: 根据多年的实际招生经验看,家长或考生选择志愿的心理有以下几种: 1、保证录取:持有这种心理的考生和家长以保证高考被录取为第一目标,其他因素放在其次。其中很多家长经过多年的煎熬,竭尽了全力,已经无法继续承受这种压力,孩子也已经接近厌学的程度,急于结束高中阶段的学习,开始崭新的生活。实际上,除了因无法解决的困难,难以继续承担各种压力的家庭以外,更多的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又希望尽快升学的考生,可采用这样的思路,对父母,终究是一种解脱。 2、重视就业: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把将来孩子毕业后就业是否好,待遇是否高放在第一位,其他因素作次要考虑。因为现实生活中因就业造成的生活水准差异性非常明显,甚至有天地之分,穷富之别。持有这种观点的绝大部分家长对不同行业的收入情况比较了解,甚至也是由于自身的工作感受,体会到上好大学不如找到好单位的实际现状,如果考生成绩优秀并且有一定的志愿选择空间,可考虑采用此类对策。 3、满足性向:除了个别有志向追求的考生以外,这部分考生多半个性较强或者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天赋,在家庭中也没有感受过什么是生活的压力,无忧无虑。他们往往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作为主导目标,对这次能否被录取,将来能否顺利就业不作过多考虑。需要提醒的是,只有那些具有个性发展潜力、家庭条件较好的考生,可按这种思路进行抉择,而家庭情况一般的考生眼三思而选,盲目选择的未来之路仍然充满艰险。 4、降低成本:近几年很多大学设立了学费高昂的专业,可以说是专业中的奢侈品,四年的费用非常可观。上这样的大学对于很多工薪阶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孩子可能并不明白父母所承担的沉重压力。确实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如果估计自己能够被录取,可以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兼顾就业方向最好。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是最好的投资。 5、首选名牌:这基本上是以中学为主导的,一些高分学生不自觉的以此为唯一奋斗目标,而且在不少考生家长心目中也一直以名牌大学为首选,择其手段,倾尽全力,其他因素求其次,忽视就业和性向因素。 总之,如果考生没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条件和要求限制,可以将升学与就业或性向与成本等几个因素适当兼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选择志愿。 但无论立足于何种考虑,最后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和专业,这就是填报志愿的问题。高考志愿的选报是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在此仅从自己的经验谈一些看法,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二、正确分析,科学规划: (1)合理定位:首先,家长、老师要结合考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考生的综合实力,为考生合理定位,预测考生高考的大致位置。例如所在中学的教学水平如何?历年的与考生为此相当的学生高考录取情况?该考生学习能力、方法、习惯的情况?平时学习成绩和高考模拟考试在什么分数段上,上下幅度如何,有何特长,是否有照顾分数及应试的心理状态如何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考生的综合实力。 (2)确定目标:首先要选择好第一志愿,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所报考的第一志愿院校以及专业历年的录取情况。如录取分数的上下线、平均分、录取的比例及今年扩大招生的规模等等,注意级差,拉开梯度。填报第一志愿既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又要积极大胆、敢于突破;对第二志愿的选择则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录取规则提供的机会,合理使用,既要大胆追求又留有余地、小心谨慎,又要有的放矢确保稳妥。 (3)运筹帷幄:要分析目标院校招生录取规律“大小年”的情况,即分析某校最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的变化,尤其是平均分以下部分生源的情况,找出相应的规律。一般来说,虽然各高校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录取分数范围,但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在不同地区出现例外。如某年某校考生报名人数减少,生源不足甚至出现断档,整体录取分数水平降低,结果第二年报名人数往往骤增,录取分数又大幅度提高,导致的后果是第三年又没人敢报了,致使一些知名高校的录取分数产生高低起伏的变化,这就是所谓“大小年”的现象。考生和家长要从近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分析高校的录取分数,结合招生计划投放情况等因素作出趋势判断,既能抓住机会又可以减少志愿上的失误。 几点提醒: 1、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了解有关招生政策和规定,如招生计划、报考条件、体检规定、政策加分、就业状况等可能对录取产生的影响,把这些因素作为填报志愿的参照来统筹决策。充分用好各地各取的高考参考资料,如北京的“大厚本”和“区薄本”等。 2、对于最后需要确认志愿的方式,不管是纸上还是网上填报志愿都要细致、耐心、认真、镇静,对于姓名、学校、考生号、通讯地址、联系方式、是否服从调剂等等,填写清楚准确,要符合技术要求,并留有备份,千万不要在这些方面再出问题。 3、考生和家长要端正心态,理性决策,既不能过于理想化,也不能消极对待。类似幻想、冒险、固执的心理以及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眼睛只盯在最好的院校或专业,填报志愿过高,往往致使孩子力不从心,给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片面求稳、保守、犹豫的心理,以及过低估计考生实力,缺乏自信也容易错失良机。 4、理性对待大学排名,认清“211”、“985”的意义和作用,不能盲目崇拜和追求高校院士、重点学科和国家实验室等数据指标。更要合理认识冷热门院校和专业,冷热门专业只是相对而言,入学时的冷热门并不代表毕业时的冷热门,冷和热往往是概念性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更何况大学本科教育主要是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5、慎重抉择、合理填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了解,家长考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的设想。在反复分析、合理定位、统筹规划好志愿方案以后,最后都要落到实处。无论是那个批次,无论是哪个志愿,在对待是否服从调剂的问题选择时,都要首先考虑服从调剂。当然,填报志愿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恰到好处、大义凛然的选择放弃,既可以放弃某些志愿,也可以放弃某些服从,这需要学问和胆略,要慎重使用。 6、志愿最终选择确定最好由考生认可,家长不能越俎代庖,毕竟高考是属于考生的行为。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多交流多沟通。要明白家长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孩子不一定喜欢,不要强迫孩子,而应因势利导,讲清道理,理解和认识高考的残酷性,给孩子更多的参与选择的空间,以免留下遗憾和抱怨,同时家长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避免造成感情和关系的裂痕。 三、政策把握,重中之重: 前面的直击高考系列文章中我反复强调过,考生和家长对于院校招生章程要仔细阅读、深刻领会、避免失误。 “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有效形式,是高等学校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高等院校的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有效形式,是高等学校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等学校都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自主制定本校的招生章程。招生章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全称、校址,层次,办学类型,学习形式,分专业招生计划及说明,外语考试语种要求,录取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学费标准,联系电话等信息。 教育部在每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均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表述规范,且必须经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高等学校招生章程经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且不得擅自更改。民办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宣传(广告)中不得使用模糊或隐瞒办学类型、层次的简称。学校法定代表人应对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高等学校依据招生章程开展招生工作。” 高等学校都会以适当的方式公布本校的招生章程,各省级招办也会汇总、编辑有关高等学校招生章程中的主要内容,并向社会公布。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全面了解高等学校的情况,重点对招生章程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只有在仔细阅读并全面了解高等学校招生章程的有关内容何规定后,才能填报自己的志愿。 对于考生来说,《招生章程》非常之重要,而录取规则中的主要内容又是《招生章程》的重中之重,是核心所在,以至于为落实教育部将招生章程中有关主要内容向社会及考生公布的规定时,将其称之为“录取规则”,就非同寻常。因录取规则带有专业性质,非专业人员不容易理解,更难于把握,而其余的主要内容则相对较容易掌握。在“招生章程”录取规则中,通过“对于专业级差的规定、特殊类型招生、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分投档的规定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录取办法”等这些具体的规定内容,给了广大考生及家长以具体而明确的定义。 所以高考填报志愿不能跟着感觉走,而必须针对不同院校“抓住招生章程精髓,运筹帷幄决胜高考”。正因为如此,报考志愿的专业性解读、个性化指导就更加有实际意义了,专业性填报志愿技巧便由此而产生,以上观点仅供参考,祝家长考生决胜高考!为什么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可以从事教师或者医生职业?
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为什么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可以从事教师或者医生职业?的相关内容。
现在的社会,有个奇怪的现象:父母是学医的,很少会让子女学医;父母是做老师的,很少会让子女做老师。因为这类父母已经体会到了作为医护人员与教师的心酸与不容易,所以才更希望子女不要步自己的后尘。当然,那些奉献精神比较强的,例如把救死扶伤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崇高的理想与神圣使命的“神人”不算。
相反,希望自己子女学医或做老师的,一般都不是这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基于对这两个行业的不了解,以及对这两个表面光鲜的行业的错误认识,才会觉从事这两个行业比较好。
举个例子,本人是有着7年护龄的护士一名。我肯定不会让我的子女从医。我自己在这个行业所受的压力辛苦我不会让孩子再去体验。我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家里人让报师范,说当老师不错,但那时候特别反感老师,觉得自己初中高中在老师的"魔爪"下好不容易毕业了怎么会去当老师呢?但是,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觉得老师真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有寒暑假,有周末,能朝九晚五,不用倒夜班,对一个医护人员来说,这就够我们羡慕的了!
我当时报考护理学,纯粹是听人说好找工作。在这之前从来没去过医院,简单的认为护士嘛,就是简单的打针输液,然后就没事了。上了医科大学后才后悔的不行。说句实话,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纯粹是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这就是一份工作,我要做的就是认真做好自己每天的工作,然后拿自己应得的辛苦钱。什么救死扶伤,什么白衣天使,对不起,这些高帽子我不需要,我也没有这么伟大,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曾经很多次,压力大、累死累活的时候真想辞职转行,但是都没成真,实在是因为除了这个工作别的工作自己也不会做啊!大概这也是很多医护人员想改行却又没有改行的原因吧?
特长生网techangsheng.com高考艺考特长生招生院校网上报名入口,报考时间,分数线,艺术特长生,体育,舞蹈,音乐,美术,书法,器乐等招生简章,填报志愿等信息